• 服务热线:

    0755-25727402

  • 详情

    ABOUT THE ASSOCIATION

深圳爱国卫生运动三十八年创新发展的记忆

    信息来源:深圳市城市管理局
        三十八年,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谁曾想到深圳在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蚊蝇孳生严重,现在已建设和发展成为颇具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会,举世瞩目。在深圳不寻常的三十八年里,深圳爱国卫生运动也历经了众多不寻常。不甘落后,永不停步,勇于开拓,敢于革新,大爱无私,追求专业,是深圳爱国卫生运动不寻常历程的真实写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其开拓创新和担当精神值得发扬,其历史经验和教训也值得后人借鉴。


  一、三次大跨越改善城市环境,不甘落后,永不停步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南方崛起一座不仅高楼林立,道路宽阔,而且天蓝花红,绿树婆娑,环境十分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大都市。但谁能想到,三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南头苍蝇深圳蚊,三只蚊子一盘菜”,这就是三十年前深圳环境的真实写照。1980年深圳创办特区,几万建设大军涌进深圳,开工建设,晴天黄尘滚滚,雨天遍地泥泞,整个深圳成为大工地。由于“生产”忙、卫生就顾不上了。

  1983年深圳被分别亮起环境卫生和疫情防控红灯:一是在全省地市级以上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时,深圳排名倒数第二;二是疟疾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1111.4/10万,许多工地停工停产,市民健康和特区建设受到严重威胁。

  深圳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只有保护市民健康,才能保护特区的经济建设。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号召全市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区联合成立“深圳市整顿市容卫生交通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市领导担任总指挥。同时颁布了《深圳市市容卫生十不准禁令》和处罚规定。爱国卫生运动以治“脏”为突破口,发动全体市民清理垃圾污水,消灭蚊蝇鼠,严禁饲养鸡鸭猪狗和燃放烟花爆竹,对市容环境脏乱差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整顿。先后清除垃圾200多万吨,填平污水塘、低洼积水70多万平方米,清疏污水沟渠2540多条,灭鼠22万只。市区内120多个通往街道的工地出口50米内,全部实行硬底化,有效地制止了车辆的带土污染。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市容环境显著改善,遏制了疟疾蔓延。1986年后,爱国卫生又以治“乱”为突破口,对城市乱搭建、乱摆卖、乱张贴、乱竖广告牌、乱停放车辆、乱倒垃圾余泥“六乱”,开展了综合整治,连续5年春秋季开展大面积灭蚊蝇鼠活动,其中灭鼠92万多只,蚊蝇鼠密度分别比1980年下降47.2%、53.7%、70.9%,疟疾病发病率下降至52.86/10万,传染病发病率下降至468.36/10万,市容卫生进一步改善。1985年至1989年,深圳连续5年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卫生城市”和“甲等卫生城市”。从此深圳摘掉了“脏乱差”帽子,进入全省卫生先进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跨越。

  进入90年代,为适应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全市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市政府成立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订了《深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实施方案》、《开展清洁深圳月活动方案》、《深圳城市综合整治方案》,以及灭蝇、灭蚊、灭蟑螂、灭鼠达标方案等20多个文件。把创建内容、标准、要求、责任单位、完成时间等列出分解表,市政府领导与各部门领导,精心策划,亲自动员部署,亲自督促检查,全市掀起新的一轮环境综合整治高潮。经过三年的努力拼搏,城市环境综合指数均达到或超过创建各项要求指标,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年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1990年深圳被评为 “全国十佳卫生城市”;1991年全市通过全国灭蝇、灭鼠达标考核,被授予“灭蝇先进城市”、“灭鼠达标城市”;1992年12月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1994年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1997年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深圳城市环境更上一层楼,迈入全国卫生先进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二次大跨越。

  1998年后,深圳实施“第二次创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市”的发展战略。深圳市委明确提出,要按照国际一流水准,把深圳建设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园林式、花园式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让深圳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花更多,城更美。

  深圳爱国卫生运动以创建“国际花园城市”为动力,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巩固创建成果,争创国际品牌,营造现代化城市气息”,全面提升城乡环境整体质量上来。全市开展了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城市的“畅通工程”、“形象工程”、“窗口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灯光夜景工程”等建设热潮,从点、线、面和立体化着手,打造深圳国际城市形象品牌,营造现代化城市气息,构成“白天看市容绿化,晚上看灯光夜景”的绚丽景观。

  “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在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深圳已建成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并具备了与国际城市竞争的实力。1999年,深圳市加入了国际公园协会,并申报参加2000年“国际花园城市”评比,参与国际“绿色奥斯卡”竞赛活动。2000年12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19个国家、33个城市参赛的2000年度“国际花园城市”的竞赛评选中,深圳一举夺得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最大级别第一名,成为中国第一座“国际花园城市”,同时获得2001年度国际花园城市竞赛的主办权。2002年6月,又荣获环保“全球500佳城市”称号和世界环境日国际纪念活动主办城市。深圳城市环境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三次大跨越。

  当前,深圳吹响了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和世界著名花城的嘹亮号角,在未来三至四年时间,深圳将全力打造一个崭新的城市,深圳在城市卫生工作目标追求上,永远在路上,永不满足,永不停步。

  二、国家卫生镇创建一片红,敢于革新,继续向前

  1993年初,深圳撤销宝安县,设立宝安、龙岗两个直辖区,几十万农民“洗脚上田”进入城市,深圳创建卫生镇(村)的试点工作,也随之开始。

  10年后,宝安、龙岗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2区20个镇街100%创建成“市卫生镇”和“省卫生镇”,占全省总数的40%;其中被评为“国家卫生镇”18个,占广东省总数的56.25%、全国的22.5%;2004年宝安、龙岗两区20个镇街全部被命名为“国家卫生镇”,成为国家卫生镇一片红全国第一市。成为“广东省生态示范镇”3个,“市卫生村”82个;“省卫生村”39个;评为市“园林式、花园式达标单位(社区)”300多个。宝安、龙岗已成为特区后花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多年前,宝安、龙岗实行“农村城市化”时,多数农民已住上新建楼房,步入“小康之家”。但是,农村几千年不讲卫生的陋习依然改变不大,“垃圾到处倒,污水到处流”,“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1992年深圳市城区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后,就把爱国卫生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宝安、龙岗抓镇村的创建活动。区委、区政府和镇委、镇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作出开展创建卫生镇(村)活动的决定,把创建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效益工程”、“民心工程”、“形象工程”、“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措施来抓。特别是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深圳建成园林式、花园式、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奋斗目标后,宝安、龙岗区和各镇村大力开展净化、绿化、美化的“四个一工程”(一镇一广场、一中心区,一村一公园,一街一景点),使创建工作更加蓬勃发展。至2001年,宝安、龙岗两区和各镇村共投入创建经费270多亿元,先后建成道路1200多公里,桥梁240多座,自来水厂40余座,日处理300吨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垃圾卫生填埋场20多个,公厕870座,垃圾转运站653个,封闭式垃圾屋2033个,肉菜市场127个,公园150个,绿化广场40个,街头景点3152个,绿化覆盖面积4390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8平方米(户籍人口计算)。做到镇镇有1-2个自来水厂、垃圾转运站等卫生基础设施,镇村卫生环境大为改善。

  创建活动健全了镇村爱卫、城管组织网络,建立了各类专业管理队伍,制订了各种管理制度和标准,落实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各镇均设立了爱卫办和城管办机构,村有城管所,共有各类专业管理人员11000多人,比创建前增加管理人员2-5倍,使各镇村逐步走上专业化、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轨道。如今各卫生镇村道路宽广,环境整洁,花红地绿,经济繁荣,成为名副其实的特区后花园。“洗脚上田”的市民,在优美环境下过着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现代化城市生活。

  2005年,深圳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当年两区20个镇目前已拆分为四区两新区共39个街道(办事处)。管理人口的增多,管理辖区的增大,管理标准的提高,特区内外一体化的要求,给卫生镇的巩固发展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新情况,新发展,经各卫生镇、各区(新区)审慎研究,报请市政府同意,拟将全市25个国家卫生镇纳入国家卫生城市管理范围,提高标准要求,按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统一管理。这是深圳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敢于革新,继续向前的原动力。

  三、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忘我工作,精神可嘉

  一天顶两天用,这是深圳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谭业钰在非典期间常说的一句话。SARS肆虐时,深圳处在香港、广州两个重灾区中间,在预防和控制SARS流行上,取得了好成绩,成为许多地区仿效的榜样。

  200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在表彰抗击非典的台前功臣、幕后英雄时,深圳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荣获先进集体奖。

  “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抗击非典的重要指导方针,如果说广大医务人员是站在“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第一线的话,那么爱卫工作者就是站在非典“早预防”的第一线。当市爱卫办获悉周边城市发生一种新的传染病非典时,就立即制定了全市开展“清洁深圳月”行动,为抗非典赢得了宝贵时间。

  当时,市爱卫办虽然只有10个人,面对突发的“非典”疫情,全办团结一致,自加压力,争分夺秒,除正常工作日外,还在晚上、节假日加班加点共1746小时合计218工作日。先后撰写了文件、简报、宣传资料、领导讲话等材料58万余字;深入到144个城中村、旧屋村和42个村(居委)检查督促整治环境卫生;到各单位检查落实除“四害”工作;对市区74个待建地、停建工地和3000多公里的市政排水官网、电信电缆沟、河道等公共场所的“四害”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并组织进行全面消杀;受理群众关于社会卫生方面的投诉188份、除“四害”方面的群众投诉32宗,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发督办26份,整改通知书106份。特别是负责社会卫生、除“四害”、办公室和社会卫生宣传工作的同志,连续几周在基层排查非典疫情相关情况,积极组织实施公共场所的除“四害”消杀工程,或者经常早上班晚下班,节假日自觉加班,有的同志甚至连家都顾不上。5月上旬,为响应中央防止非典向农村扩散的号召,全办人员会同各区爱卫办,用3天时间对城中村、旧屋村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用5天时间整理出情况统计表,并形成较为详尽的书面调查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为市委、市政府作出客观、科学防控非典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非典是全球新的传染病,发病急,传染性大,死亡率高,对深圳这个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的城市构成了极大威胁。市爱卫办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科学防治,战胜非典,打一场防治疫病的人民战争”的重要批示贯彻到“清洁深圳月”和爱国卫生运动的全过程,在全市范围设立73个宣传咨询点向广大市民宣传防治非典,发放宣传资料和致市民、旅客的一封信共400多万份,出动200多万人次整治城中村、旧屋村、大街小巷4430多个点,清扫卫生死角9000万多平方米,清运垃圾4890多万吨,疏通污水沟渠4000多条40多万平方米,清除乱摆卖7000多起,蚊蝇孳生地4000多处,市爱卫办为了坚决贯彻市政府关于“严防死守非典的传播流行”的指示,组织全市开展了除害灭病的统一大行动,全市六区、48个镇(街)爱卫办除“四害”有关人员,对全市蚊蝇孳生地进行了调查。市、区爱卫办统一组织购买杀虫灭鼠药物204吨,“非典”消毒药剂50吨,组织全市120多家专业队伍(公司),开展了4次除“四害”、消毒防“非典”的统一行动,其中,市爱卫办专门抽调6支专业消杀队,对市区数千公里长的下水道、电信电缆沟等进行了覆盖式药物喷杀消毒。召开住宅区除“四害”专业公司负责人会议,部署对服务社区、单位和住户每10天上门服务一次,全面投放除“四害”和喷洒防“非典”消毒药物。在“清洁深圳月”、预防“非典”期间,全市共出动消杀队员5000多人次,投放药物200多吨,喷杀和清除蚊蝇孳生地6548处,401万多平方米,使全市“四害”控制在国家要求标准以下,有效地防止了“非典”和各种疾病的传播流行。

  四、抗震救灾排头兵,大爱无私,勇于担当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深圳市爱卫办接到省里全力支援灾区的电话号召,立即组织38名消杀员支援灾区卫生防疫工作。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执行省里要求,支援灾区,市爱卫办连夜确定消杀人员名单,上报省爱卫办。“当时什么问题都不想,十万火急就出发了。”时任市爱卫办主任谭业钰同志后来回忆道。深圳爱卫办从接到省里通知到从火车站集中出发,前后用了不到三天时间。期间组织人员、筹备物品、救灾培训以及为每个救灾人员买保险、打预防针,千头万绪,占据了爱卫办所有人员全部的精力。

  广州火车货站,人山人海的货场里,到处是一种忙乱。抗震救灾队员们在火车站从3点半一站就站到了晚上8点。期间,他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谭业钰任书记,设福田、罗湖、南山和宝安4个党小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出乎意料的是,下火车之前,谭业钰已经收到了8份入党申请书。

  那一刻,大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向上的精神。潘大良,已经50岁了,也在此时向组织递交了申请。他说,在这之前,觉得自己只要赚钱养家就可以了,可是现在看到这些老党员身先士卒,他心灵受到触动。

  经过了两天两夜火车的颠簸,翻越3座4千多米的雪山,他们到达了救灾第一站阿坝州黑水县。黑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共有15个乡和两个镇,总人口5.8万。其中处在绝对贫困线(636元)以下的就有8000多人。地震摧毁了全县的基础设施,乡村不通水不通电,交通受阻严重。全县26000多户,其中需要灾后重建的就有10093户。当时,深圳爱卫办组织的人员是第一支进入该县抗震救灾的队伍。

  面对这个面目疮痍的县城,经过询问调查,他们主动请求到受灾最严重的瓦钵乡去。“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深圳队。”最后,指挥部下达各队支援任务:南山队去瓦钵乡、福田队去龙坝乡、罗湖队去扎窝乡、宝安队去卡龙镇。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第一天,谭业钰带领南山队前往瓦钵乡开展消毒防疫工作。队员从住地出发,途径20多公里的盘山路,艰难到达海拔2916米、距离县城75公里的瓦钵乡。地震已经造成了乡里3人死亡4人重伤;倒塌房屋102栋,危房911栋,均已不能住人。村民都是在村庄旁边用塑料布搭简易住所,挡不住风,也遮不住雨。卫生条件很差,生活相当艰苦。在听取乡领导的简单介绍后,南山队立即分成3个组,分别到曲瓦、桃支、渔沙沟3个行政村展开消毒防疫工作。由于村子都在山梁或山窝处,山高路远,每个村的组与组之间也相距甚远,大多是又陡又窄直上直下的山路,工作条件非常差,电信又不通,三个组只能是各自为阵。队员们背上药物器械,带上午餐的干粮和水,全副武装奔赴各村。在桃支村里,他们随访受灾村民,并对村民进行灾后如何搞好环境卫生、防止媒介传染病展开宣传教育,散发相关的宣传资料。

  惊险的5月25日傍晚,天空突然下雨,乌云密布,气候异常。乡领导建议,各小组迅速回撤。在乡政府的连廊里,第一小组的队员们突然感受到了强烈的余震。其余两组的队员此时依旧未归,对面山上已经下起了瓢泼大雨,没有通讯信号,无法联系其余队员,此时的他们开始感到分外焦急。后来才得知,原来消杀队员是为了埋葬地震中的死者,才耽误了回程的时间。在回县城的路上,突然,在他们第一辆车前方15米左右,一股洪流般的泥石砸下。老谭立即指挥车辆和人员迅速远离滑坡地段和飞石。就在此时,突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惊心动魄,震得大家跳了起来,回头一看,河水溅起老高,原来是一块巨石滚到了河中。这时,两边山上的石头不时继续的往下掉。手机没有信号,路旁山上不时掉下石头,后退不现实。几个人绕过泥石堵塞路段,走到公路的另一端。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陪同医生和一位志愿者跑到维古镇政府求援。镇委书记得知情况后带领10多人赶来,大家一起冒着危险清理被泥石堵塞的公路。经过1个多小时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脱险。

  在5月20日至6月4日的16个日夜里,深圳38名爱卫防疫人员在灾区冒着余震、塌方、高原反应种种危险,以不怕苦。不怕死亡威胁的精神,战胜重重困难,超额完成34个乡镇28个村共106万平方米的卫生防疫任务。他们急灾区人民之所急,慷慨解囊,全力资助贫困灾民,共捐善款和资助上学等共计人民币20.46万元,捐赠各种药品、器械等物品价值14万多元。他们抗震救灾的崇高精神,无私的奉献,一流的业绩,受到灾区人民的高度赞扬。灾区黑水县委县政府还赠送了“千里防疫献大爱”、“消毒防疫,攻艰克难;抗震救灾,铁军作风”的锦旗。

  从四川回来,有的队员身体出现了不适,不得不进行治疗。可是,每当回想起在四川抗震救灾卫生防疫期间,每天从藏民的口中听到“共产党好,你们辛苦了”的欢迎语,见到小学生举起右手向他们行队礼的情景。他们会由衷地说:“这让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工作着,是美好的。”

  五、病媒生物防制创新,敢为人先,值得记忆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代名词。深圳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同样随着深圳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几件不容忽视,不该忘记的事件。

  事件一: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市场化的第一步。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到处都是建筑工地,带来环境脏乱差,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随处可见蚊蝇孳生地,蚊、蝇、鼠、蟑等病媒生物大量繁殖,影响了特区建设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此,出现了“南头苍蝇,深圳蚊”的顺口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市政府加大了环境整治和病媒生物防制力度。同时还在1984年7月26日宣布成立了以整治蚊蝇孳生地为主的“深圳市整顿市容卫生交通指挥部”,在市爱卫办的基础上设立“三整顿”办公室。这些措施是政府行为且是权宜之计。为了有效解决问题,就得改革创新,建立有效机制,落实长效措施,市爱卫办率先在罗湖区桂园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第一支由8人组成的除“四害”专业服务队,实行有偿服务。由此深圳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率先在全国迈开了规范化、市场化的第一步。随后其他除“四害”专业服务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事件二:深圳市政府批准成立第一家除“四害”专业公司。市政府为了鼓励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走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的道路,1988年8月30日批准成立了“深圳市卫生消毒杀虫服务中心”,并就单位的企业性质,实行有偿服务,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及工作职责任务和定员作出了规定。

  事件三:深圳市颁布除“四害”有偿服务收费标准。随着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有偿服务的深入开展,行政与市场的“双轨”制已出现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迎合市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圳市除“四害”消杀服务收费标准》。1997年6月1日,市工商物价部门批准颁布了此收费标准,为该行业全面市场化提供了首要条件。同时,同年11月25日,深圳市爱卫办印发《关于加强除“四害”有偿服务的通知》,正式将除“四害”消杀工作全面推向市场。

  事件四:深圳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法制化建设。深圳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随着“双轨”制的淡化,市场化的扩张和深入,自然而然地出现供需矛盾、服务与被服务的矛盾、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等,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解决这个行业的一系列问题,在调查、研究、论证后,1990年9月19日,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了《深圳市除“四害”管理办法》,将除“四害”工作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同时,1993年又将此“管理办法”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并以1993年第21号市长令的形式颁布《深圳经济特区除“四害”管理办法》。

  六、开展“清洁深圳月”活动,发扬传统,形成制度

  1988年,深圳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每年四月开展全民“清洁深圳月”活动,当时在全国起到了率先示范作用。后来,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全国爱卫会《关于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的指示精神,结合深圳实际,决定将每年四月为“清洁深圳月”的活动固定下来,至今已开展了整整30年,成为深圳长期坚持的一项卫生制度。“清洁深圳月”活动是深圳宣传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重大举措,是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优良传统的一种具体行动形式。

  三十年来,我市每年都认真组织开展“清洁深圳月”活动,形成了常规和制度,并结合全国每年四月份的爱国卫生月,每年的主题活动侧重点不同,但整治环境脏乱差都是“清洁深圳月”活动的重点工作,予以认真组织部署:一是对辖区的卫生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找出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活动的重点和任务,制定活动方案;三是根据活动方案,组织各委员部门、辖区单位和市民群众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清扫活动,清理卫生死角;四是活动过程中,爱卫办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辖区的卫生进行检查评比,印发通报,表扬整治效果好的单位和个人,批评整治不力的单位和个人。

  2017年,我们在“清洁深圳月”活动中开创了“行走深圳”一线工作法,转作风、走基层,不打招呼、直插一线,“用脚丈量深圳每一寸土地,用心管好城市每一个细节”,市城管局主要领导带头随时直奔各区、各街道、社区的内街小巷、边角地带,深入一线,对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垃圾处理、市容秩序、道路绿化等9大类问题进行全面巡查。在市城管局的带动下,各区、各街道闻风而动,福田、龙华等区书记区长亲自出动,各街道一把手对发现的问题亲自督办,甚至连夜采取措施整改,解决问题不留死角,形成上下联动、共治共管局面,实实在在地推动“三个一”制度的落实。对跨部门跨区域的城市管理问题,依据《关于联合整治市容环境突出问题的工作方案》,市、区多部门联合行动,集中统一整治解决。同时,建立全市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跨区、跨部门工作中遇到的重大疑难问题。

  七、禽类销售大变革,敢于破局,打破陈规

  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是深圳的优良传统。开展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工作是省委省政府防控禽流感和疫病防控的重要决策部署。为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进一步做好我市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实际,勇于改革,敢于破局,打破陈规,从2014年7月1日起在福田区开展试点工作,将禽类销售大变革,强力推行“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全面禁止销售活禽。

  经过周密的部署,各责任部门严格执行,相互配合,顶住各方的压力,为期半年的试点工作初见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工作,2015年3月11日,市政府印发了《深圳市开展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工作方案》(深府函〔2015〕31号),对全市家禽集中屠宰分步实施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除原关外部分街道农贸市场仍可实行活禽销售外,其他街道的农贸市场全部实行“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市食安办会同市经贸信息委牵头,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为责任主体,市卫生计生委、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城管局为主要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委、市公安局等相关单位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全市家禽集中屠宰工作。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的做法被证明是可行的,是可推广,在有效防控禽流感传播保障市民健康、便于流通环节集中监督管理、改变传统禽类销售方式改善市场环境卫生、推进城市健康文明建设等方面有突出的成效。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我市从2016年1月8日起将全市范围列为活禽经营限制区,全市任何区域都不能再出售活禽。

  为确保工作全面取得实效,防止局部区域弄虚作假、非法交易等情况发生,市食安办根据活禽舆情监测、明查暗访、禽流感特征和人大代表有关建议,就我市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工作连续进行部署,将此项工作纳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示范工作,并就做打击活禽非法交易、加快研究推进活禽交易非限制区纳入限售、加快补贴发放、保障生鲜家禽产品供应、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活禽交易市场与生鲜产品交易监管、加强推广宣传等工作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依据各自工作职责分工,加强监督管理,对限制区内非法活禽交易宰杀严格进行查处,严厉打击非法屠宰和交易现象,确保工作扎实推进。

  八、实施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信息互通,密切配合

  我市充分发挥登革热等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的有效机制,卫生计生部门和爱国卫生部门严格分工合作,加强“四害”密度的监测和虫媒传染病疫情预判预警,强化信息互通和科学决策,有效地将全市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确保市民身体健康。

  一是在日常工作中,强调部门独立完成常规工作,加强信息沟通,在“预防”上做足功夫。卫生计生部门主要开展疫情监测预警,病例诊断治疗、蚊媒密度监测、灭蚊效果评估及社区病例管理等。其中疾控部门制订深圳本地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开展全市蚊、蝇、蟑、鼠、蚤的密度监测,并制订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方案,加强蚊密度监测,每月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风险评估,监测结果以月报形式上反馈给爱卫部门,为全市除“四害”工作提供依据,做到信息互通,科学指导。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广泛向市民普及登革热及媒介的防控知识,动员其翻盆倒罐,清除孳生地,并通过发布登革热预警指数,指导民众自我防护。组织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培训和各种应急演练及开展基层专题检查督导,推动各区病媒生物监测、调查与控制效果评估工作。开展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对五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工作,科学指导病媒生物防控。爱国卫生部门主要是广泛发动群众,牵头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清理蚊虫孳生地和杀灭成蚊活动等。协调全市各有害生物防治协会按地方标准《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技术规范》,严格规范各消杀企业的现场消杀操作,科学指导全市蚊、蝇、蟑、鼠的预防控制,确保消杀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组织爱卫会各行业单位、各级爱卫部门和各消杀企业,发动市民群众开展蚊虫孳生地的排查,彻底清理各类容器积水和各类蚊虫孳生地。加强全市爱国卫生督查行动,对检查发现的蚊虫孳生地情况,及时通过数字化城管加强督查督办,落实责任。对省疾控部门通报我市的蚊媒监测点中高密度点,加强跟踪督办,严格按时限按蚊虫控制标准完成整治。

  同时,爱卫部门和疾控部门连续多年联合举办登革热防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强化疾控部门、爱卫部门专业人员及PCO登革热应急消杀队员对登革热、寨卡等虫媒传染病的应急处置能力。并共同制订地方标准《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技术规范》,发布技术文件《深圳市预防登革热防蚊灭蚊工作指引》,对全市各单位(机关、学校、医院、旅游区、公园等)、各消杀队伍在登革热蚊媒防控工作上提供了技术指导。

  二是在疫情发生时,强调部门间的联合行动,相互协作,在“控制”上密切配合。当本地发生登革热病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启动,市、区疾控及爱卫部门迅速行动,按《广东省登革热防控专业技术指南(2015 年版)》的规范程序要求,第一时间召开现场防控会议,制定疫点的蚊媒控制方案,明确各自分工,分头组织实施。爱卫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登革热疫点核心区、警戒区的成蚊杀灭及清除孳生地工作,疾控部门负责疫点的入户宣传、蚊媒监测以及控制效果评估。在组织行动过程中,爱卫部门与疾控部门加强信息对接互通,双方专业人员定期组织疫情研判,共同分析疫情发展趋势,提出防控工作的不足,决定下一步工作主要方向,最终将疫点防控范围内的蚊媒密度降到安全值以下,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防止发生二代病例,直至疫情警报解除才恢复工作常态。对于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区级爱卫部门和疾控部门参照以上做法,强化病例居住的管控,同时市爱卫、疾控部门分别加强疫点的爱国卫生监督和蚊媒监测工作,及时做好工作指导,确保不发生本地病例。

  九、推进爱卫监管规范化市场化,追求专业,实现长效

  我们始终将病媒生物防制作为爱国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立足实践,因地制宜,创新建立“一规范、二完善、三保障”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爱国卫生监管规范化和市场化建设,确保病媒生物疫情防控工作的专业性、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严防病媒生物传染病疫情的发生与流行。

  “一规范”,就是在2016年12月1日我市发布实施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技术规范》,明确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要求全市病媒生物防制各行业协会以《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技术规范》严格要求各消杀队伍规范技术操作,确保消杀工作的标准化,保障病媒生物防制工程服务质量。

  “二完善”,就是完善市、区、街道三级病媒生物防控监督管理机制和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市、区、街三级常态化防控监管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的联防联动“双保险”,在登革热等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中发挥积极作用。现在,市、区两级监管队伍已建成,街道一级正在建设当中,三级监管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三级病媒生物防控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可有效保障爱卫生工作的专业化,弥补爱卫专干经常轮换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同时也实现爱卫工作的长效监管问题。

  “三保障”,就是各级爱卫机构人员经费保障、病媒生物的密度监测与防制指导保障、爱国卫生常态化督查保障。在人员经费保障方面,2017年市、区、街三级财政投放在公共场所消杀的经费接近2亿元,通过市场化购买大量的专业服务公司开展工作;在病媒生物监测保障方面,我们在疾控部门定期监测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加强病媒生物的密度监测和防制监督,全市74个街道各设5个监测点,每月定点开展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监测结果定期公布,科学指导各区开展除“四害”工作,并将监测评分纳入全市市容环境综合考核评分内容,有效推动基层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开展;在爱卫督查保障方面,2017年2月份开始,通过政府公开招标方式聘用了三支具有专业资质的病媒体生物监理公司,分6个监督小组每天深入一线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过爱卫微信群、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平台进行反馈督办,在疫情防控处置上做到及时、准确、高效,大幅提高全市爱卫管理统筹指挥效率,形成了各区、各街道比学赶超氛围。2017年上半年,共督查1076个点,发现病媒生物防控问题4460处,社会卫生问题2054处,其中数字化城管立案2580件,已结案2547件,结案率达98.72%。

  深圳市爱卫会办公室

2017年7月3日